5a级景区网站建设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5a级景区网站建设 > 知识动态 > 正文
老舍的现代诗?
老舍的现代诗?
提示:

老舍的现代诗?

老舍的现代诗还是挺多的,现摘录几首,希望能帮助到你。 《述怀》 辛酸步步向西来,不到河清眉不开! 身后声名留气节,眼前风物愧诗才;论人莫逊春秋笔,入世方知圣哲哀;四海飘零余一死,青天尚在敢心灰! 《观豫剧《花打朝》》 大众喜颜开,洛阳金凤来。 打朝潮笑谑,挂帅奋风雷。 歌舞全能手,悲欢百炼材。 长安春日夜,鼓板绽红梅。 《内蒙东部纪游 陈旗草原二首之一》 陈旗一碧到云边,莫谓江南景独妍;六月人归花满地,随时雨过翠连天。 远丘流雪群羊下,大野惊风匹马还。 隐隐牧歌何处起,遥看公社立炊烟。 《题全家福》 爸笑妈随女扯书,一家三口乐安居。 济南山水充名士,篮里猫球盆里鱼。 《京都见初月》 仰首青山俯首城,参差灯火万珠明。 东风不吝春消息,小月偷看桥外樱。 《春游小诗 雨夜在大世界听扬剧名演员顾玉君》 轻寒乍暖未分明,柳盼春阴花盼晴。 听罢扬州绝命曲,江南三月雨无声。 悲歌春夜雨纷纷,沧海茫茫是亡坟。 笑是啼哀唯有恨,四座惊夸顾玉君。 《琵琶湖远望》 琵琶湖映比良山,银色峰头碧玉湾。 莫怨樱迟红未绽,双鸠软语破春寒。 望采纳。

老舍的诗
提示:

老舍的诗

老舍 老舍的诗词全集 1、寿艳樱花秋艳枫,夏初嫩绿间深红。 高僧九十声如罄,日饮清泉伴古松。——《清水寺访大西上人》 2、主人好客手抓羊,乳酒酥油色色香。 祝福频频难尽意,举杯切切莫相忘。 老翁犹唱当年曲,少女新添时代装。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内蒙东部纪游陈旗草原》 3、阿倍当年思奈良,至今三笠草黄。 乡情莫问天边月,自有樱花胜洛阳。——《奈良三笠山》 4、万里愁思草不芳,青山碧血两茫茫。 离家已感游僧似,报国何容野鹤翔? 年月有碑仍帝宋,诗歌愤世岂师唐? 松花欲坠白云杳,一点佛心判贼王。——《白云寺·万里愁思草不芳》 5、青山西北净无埃,风自东南远海来。 天外舟归烟一缕,滩头浪卷雪千堆。 潮连国际歌声起,水绕田园诗境回。 灯塔长明不冻港,层楼今为海员开。——《游秦皇岛》 6、岭上森林岭下田,牛肥香草乳如泉。 层楼灯火添新景,小市歌声入远烟。 伐木红旗明翠谷,运材铁轨接青天。 山中父老神枪手,系马白桦射雉还。——《大兴安岭》 7、陈旗一碧到云边,莫谓江南景独妍; 六月人归花满地,随时雨过翠连天。 远丘流雪群羊下,大野惊风匹马还。 隐隐牧歌何处起,遥看公社立炊烟。——《陈旗草原》 8、莫夸骑鹤下扬州,渴慕潮汕几十秋。 得句驰书傲子女,春宵听曲在汕头。 姚黄瑰紫费评章,潮剧春花色色香。 听得汕头一夕曲,青山碧海莫相忘。——《赠广东潮剧院》 9、潮汕文化最风流, 虹彩霞光映碧秋。 品罢功夫茶几盏, 欣看珠玉满琼楼。——《赠汕头工艺美术陈列馆》 10、人间多少佳山水,独许黄山胜太华。 云海波澜峰作岛,天风来去雨飞花。 千重烟树蝉声翠,薄暮晴岚鸟语霞。 怪石奇松诗意里,溪头吟罢饮丹砂。——《咏黄山·人间多少佳山水》 11、昨别秦皇岛,今上岳阳楼; 湖光八百里,风色近中秋。 鱼米荣公社,云波歌壮游; 凭栏欣北望,日夜大江流。——《登岳阳楼·昨别秦皇岛》 12、我昔生忧患,愁长记忆新; 童年习冻饿,壮岁饱酸辛。 滚滚横流水,茫茫末世人。 倘无共产党,荒野鬼为邻!——《昔年·我昔生忧患》 13、佛光塔影净无尘,几点樱花迎早春。 踏遍松阴何忍去,依依小鹿送游人。——《奈良东大寺》 14、昔从澄海到汕头,野水荒沙旅客愁。 众志成城争跃进,万家移石断中流。 人民智慧虹为路,堤岸光辉月入沟。 寒食秧田千顷碧,飞花满县冠山游。——《过澄海三大桥》 15、二载流离苦,飘飘梦落花! 停车频买酒,问路倍思家; 尘重知城大,天长盼日斜; 何时平寇乱,茅屋味清茶。——《北行小诗》 16、蕉叶清新卷月明, 田边苔井晚波生。 村姑汲水自来去, 坐听青蛙断续鸣。——《蜀村小景》 17、晚年逢盛世,日夕百无忧; 儿女竞劳动,工农共戚休。 诗吟新事物,笔扫旧风流。 莫笑行扶杖,昂昂争上游!——《今日·晚年逢盛世》 18、天津桥外古亭林,几代风流余鸟音! 白鹤云间山色远,黄牛车缓柳阴深; 桑麻未异丰年景,刀火偏多报国心; 肯向鹃声卜末劫,金戈铁马动长吟!——《过天津桥》 19、文化交流古已然,友情海海连天。 奈良香火唐年寺,未许乌云遮月圆。——《赠今井--奈良书法家曾访华》 20、弹唱迎春节,东风天地新。 单弦流雅韵,快板奋精神。 学逗相声巧,因缘啼笑真。 莲花落不尽,创造总惊人!——《一九六五年春节与北京曲艺团诸友欢聚得句》 21、桔柚花香迎客舟,一帆春雨渡汕头。 海门回望千峰涌,港口雄开万里流。 弦管倾城唐宋曲,嵌雕绝技鬼神愁。 红棉白鸟诗情在,况有潮声微似秋。——古诗《赠梅阡》 22、辛酸步步向西来,不到河清眉不开! 身后声名留气节,眼前风物愧诗才; 论人莫逊春秋笔,入世方知圣哲哀; 四海飘零余一死,青天尚在敢心灰!——《述怀·辛酸步步向西来》 23、全民齐跃进,戏曲奋争先。 壮士劈山去,英雄拦马前。 红旗明晓日,粉墨好青年。 八月秦皇岛,歌潮浪接天。——《赠河北梆子剧院跃进剧团》 24、远近渔帆无限情,与君携手踏沙行。 于今君去余秋暑,昨夜香残梦故城。 漠漠云波移往事,斑斑蛤u招虑纭? 何年再举兰陵酒,共听潮声兼话声。——《诗三律·远近渔帆无限情》 25、敢为流离厌战争,乾坤终古一浮萍; 茅庐况足遮风雨,诗境何妨壮甲兵。 移竹渐添窗影绿,飞花时映彩霞明; 鸟声人语山歌乐,自有文章致太平!——《贺冰心先生移寓歌乐山》 26、一水惊蛇岸欲流,黄沙赤血撼天浮! 奇兵无愧关河险,壮志同消今古仇; 峪口新营嘶战马,山腰古道隐耕牛; 连宵炮火声声急,静待军情斩贼头!——《潼关炮声·一水惊蛇岸欲流》 27、东风骀荡百花开, 越调重兴多俊才, 香满春城梅不傲, 更随桃李拜师来。——《赠申凤梅》 28、晚风吹雾湿胶州,群岛微茫狐客愁! 一夏繁华成海市,几重消息隔渔舟。 不关宠辱诗心苦,每忆清高文骨遒。 灯影摇摇潮上急,归来无计遣三秋!——《 诗三律·晚风吹雾湿胶州》 29、中州原善土,白马驮经来。 野鹤闻初磐,明霞照古台。 疏钟群冢寂,一梦万莲开。 劫乱今犹昔,焚香悟佛哀。——《白马寺·中州原善土》 30、大众喜颜开,洛阳金凤来。 打朝潮笑谑,挂帅奋风雷。 歌舞全能手,悲欢百炼材。 长安春日夜,鼓板绽红梅。——《观豫剧花打朝》 31、 鲜花翠柏喜同堂,澄海春风百卉香。 一曲宋元遗韵在,冠山韩水此情长。——《赠澄海艺香潮剧团》 32、诗情未尽在苏杭,幽绝札兰天一方; 深浅翠屏山四面,回环碧水柳千行。 牛羊点点悠然去,凤蝶双双自在忙。 处处泉林看不厌,绿城徐入绿村庄。——《札兰屯》 33、履响春城玉笛催,花旗商贾为何来? 谁家广告高三丈,古佛无言樱自开。 饮露餐风不记年,越南烽火又春天。 人间多少不平事,尽扫群魔胜入禅。 十丈庄严百炼身,几朝劫火泪成尘。 东方今日东风起,谁道樱花无主人。——《镰仓大佛》 34、爸笑妈随女扯书,一家三口乐安居。 济南山水充名士,篮里猫球盆里鱼。——《题全家福》 35、诗人新谱汉宫秋,马上琵琶泪不流。 壮志和亲青墸衷冢?二千年事说从头!——《内蒙即景·诗人新谱汉宫秋》 36、点春堂上拜英雄,堂外夭桃血似红。 昨日小刀今日舞,东风真个压西风。——《游豫园》 37、丘原青未了,又到绿波前。 湖阔三江水,鱼肥百草泉。 白鸥翔紫塞,碧浪映霞天。 回望满洲里,边疆最北边。——《达赉湖》 38、抗战今开第五年,男儿志在复幽燕! 儿生能答人问福?一生应为天下先! 斜凝双星秋欲晓,西风万马血飞烟; 多情最是芦沟月,犹照英雄肝胆鲜!——《七七纪念》 39、 一山微雨半湖烟,同上芦湖游客船。 富士银峰云隐隐,风来暗气艳阳天。——《芦湖·一山微雨半湖烟》 40、古稀革命老诗家,后进文章拙亦夸。 相约长风冲雪浪,休怜细雨湿黄花。 高年笑敛三升酒,晓日吟开万里霞。 一怒定教白骨碎,乾坤正气在中华。——《诗谢郭老秋雨中来访》 41、酒涌大江流,人登太白楼。 诗歌光万丈,今古各千秋。——《登太白楼·酒涌大江流》 42、街明树媚午风凉,小院无尘路两旁, 方便大娘勤洒扫,玲珑小井室中央。——《内蒙即景·街明树媚午风凉》 43 、莫苦长安春到迟, 亭园四月牡丹奇。 劝君留待端阳酒, 天上飞来红荔枝。——《赠友人归广州》 44、青叶山前鲁迅碑,永铭俯首与横眉。 拚将野草滴成乳,敢怨春花雨若丝。 红白旗开严敌我,轩辕血荐决雄雌。 林边东海潮仍急,忍听荒城晚翠词。——《仙台鲁迅碑献花》 45、瓦砾纵横十万家,潼关依旧障京华。 荒丘雨后萌青草,恶浪风前翻血花; 堪笑晴雷惊鸟雀,誓凭古渡斗龙蛇; 山河浩气争存灭,自有军容灿早霞!——《潼关炮声》 46、仰首青山俯首城,参差灯火万珠明。 东风不吝春消息,小月偷看桥外樱。——《京都见初月》 47、门头村里好为家,文艺源泉岂浪跨。 金玉红楼终是梦,镰锄碧野遍开花。 东流巨浪今潮北,霜降香山叶染霞。 瓜果齐歌丰产日,高天一弹吐光华。——《致郭老》 48、风卷荒沙暗九天,摇摇土屋浪中船, 孤灯白日昏如夜,已过清明未下田!——《内蒙即景·风卷荒沙暗九天》 49、推窗默对秦皇岛,碧海青天白浪花。 潮去潮来人不老,昂头阔步作诗家。——《赠曹禺》 50、七月秦皇岛,云轻蝉韵幽。 港深冬不冻,天爽暑如秋。 目送千帆影,人登百尺楼。 奇文竞创作,山海共风流。——《赠申伸同志》

《一代一代的春天》阅读答案
提示:

《一代一代的春天》阅读答案

一代一代的春天
丁立梅
春天的冷,到底有限得很,几番风雨后,气温回升。沉睡了一冬的虫子们不老实了,一个个争先恐后要出来。我在阳台上小坐,看到一只睡醒了的蜜蜂,在窗户的缝隙间,探险般的,左冲右突。也见到一只蛾子,在我养的一盆瑞香的叶子上,跌跌撞撞。等到它们全部爬出来,天下便都是春的了。春天是被虫子们驮在身上的。
走过一片草地,草看上去仍是枯黄的。但当你蹲下去细看,发现草根处,已然冒出点点的新绿来。那么稚嫩,柔软,婴儿的眉睫似的。你知道,用不了多久,那绿,便茁壮起来,世界将是新绿的一个世界。
一些树,不动声色地在进行着一场新老更替,老叶褪去,新叶长出来,譬如樟树,譬如广玉兰。生与死的交接如此自然而然,几乎不着痕迹。你仰头微笑着看一会儿,感动了。垂柳的变化最是明显,满身缀着嫩黄的芽。这个时候,最适宜远观了。你在某个桥头站定,微风拂过你的脸,拂过河堤两岸。千万条柳枝一齐随着风舞动起来,缭乱缤纷,烟一般缥缈。“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唯有柳了。
紧接着,桃花该开了。梨花该开了。菜花该开了。花一个接着一个。不,不,一个接着一个太慢了,哪里等得及?是要一哄而上挤挤闹闹登场的。于是乎,好颜色被抖落得满天满地,天地一片斑斓。忙不过来的是人,踏青去!赏春去!看梨花。看桃花。看菜花。春天端出来的,是一场又一场盛宴,视觉的,听觉的,味觉的。
说到味觉,就闻见了荠菜香。这个时候,荠菜正当时。去野地里寻荠菜是一大乐事,吃荠菜则是另一大乐事,鲜嫩的荠菜可拌可炒可烧。若把荠菜剁碎了,和些肉末子,那是包春卷最上好的料。不得不佩服我们的老祖宗,在吃上玩尽智慧,居然想出包春卷。人的心真是贪得可以,把春天卷进去,卷进去,春天就溜不走了。
心情无端好起来。春天的阳光,照到心底去了,人的脸上不知不觉焕发出笑容来。路上遇见,都是一脸春天的模样。天蓝云白,水秀草青,这个时候的人多亲切多慈善啊。
小母亲坐到阳光下,教她的幼儿学唱歌: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小母亲问孩子,宝宝,这里的春天美不美呀。孩子咿咿呀呀。小母亲笑了,接着唱,声音温柔得挤得出水来。她低头看向孩子的眼神,是永远的春天。一代一代的母亲,一代一代的幼童。一代一代的小燕子,拂柳穿檐,喜乐汤汤。一代一代的春天!
题目:
1、本文作者由室内到室外、由物及人,描绘了看春的四幅图画,记叙了两件事情。试根据文章内容,补全作者在文中所描绘的图画和记叙的事情。
看虫图——(看草图)——(看树图)——(人看花图)——寻荠菜、吃荠菜——(小母亲教幼儿学唱歌)
2、阅读下列句子,分别体会句中加括号词语的表达效果。
(1)但当你蹲下去细看,发现草根处,已然(冒)出点点的新绿来。
写出了小草旺盛的生命力,小草努力生长的情形,表达了作者的惊喜之情。
(2)人的心真是贪得可以,把春天(卷)进去,(卷)进去,春天就溜不走了。
动作描写。写出了人们包春卷时的情形,对春天的留恋和喜爱之情。
3、“不,不,一个接着一个太慢了,哪里等得及?是要一哄而上挤挤闹闹登场的”写出了春花怎样的特征?
拟人,写出了花开得热闹、繁多。
4、你如何理解“她低头看向孩子的眼神,是永远的春天”这句话?
春天年复一年地到来,给人以温暖、生机与希望,人类的生命不断延续,代代相传。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对生命延续的喜悦之情,对生活充满的希望与乐观之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中国近代报业初期主要是什么刊物,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

中国近代报业初期主要是什么刊物,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中国近代报业在竞争发展的历史嬗变过程中,无不与国际传播的大背景密切相关。“所谓国际传播,表现更多的是利用大众传播的交流,即特 定的社会集团通过印刷传播(报纸、书刊)或者电子传播(广播、电影、电视)面向受众的社会范围最广的传播。”[1] 而信息的国际传播交流地位,往往与一国的国力兴衰有关。近代的中国,被动接受的是殖民化的媒介话语,西方传教士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面纱,携媒介经营理念以虚伪面孔出现,但内质却是赤裸裸的文化渗透;19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外国媒介资本规模及其强势话语霸权的冲击,我国近代报业幡然醒悟,改良派与革命资产阶级报业纷纷出笼,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运作模式与近代国际接轨。而国际传播并非现代媒介外部生存环境的专有词,它和近代的“西学东渐”一脉相承,在中国报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它一直为媒介提供了丰富的时代背景,也深刻影响着中国近代报业汇入世界传媒潮流的进程。


  中国近代报业时间范畴界定


  中国近代报刊的时间范畴,一般认为是从1815年(《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出版)到1915年(《新青年》杂志在上海出版)。[1]我国国人独立创办报刊,最先是艾小梅于1873年在汉口创办《昭文新报》,但此报存在时间很短。随后,1874年1月,由我国第一个报刊政论家王韬在香港主持创办《循环日报》,同一时期,报人容闳在上海创办中国大陆第一份由中国人主办的中文报纸《汇报》。对此,关于中国近代报刊产生的时间颇有争议。倪延年、吴强先生在其编著的《中国现代报刊发展史》中提到:“虽然,从19世纪初就有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大陆创办了中文报刊,但毕竟不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称之为中国近代报刊似乎稍失严密。而以艾小梅、容闳、王韬等人为首创办的第一批中文报刊,则不是势单力薄就是远离大陆,故难以从中国近代报刊的社会作用角度来认识。我们认为:中国近代报刊产生的实质性标志应是康有为等人于1895年在北京创办的中国大陆最早的政论性杂志《中外纪闻》。当然,这一标志的出现不是突发性的和偶然的,而是先人们(包括外国人和中国人)创办报刊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自19世纪50年代起在香港、广州、上海、汉口、福州等地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批中文报刊,可以看作是中国近代报刊的开端,同时也是中国资产阶级报刊的萌芽。”[3]


  倪、吴两位学者的观点表面上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深究其观点却存在三个方面值得商榷:一是关于中国近代报刊产生时间的表述前后矛盾和含糊,既认为19世纪90年代是产生的实质性标志,又认为19世纪50年代是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同时在该书的第9页提到“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历史基本上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历程相一致,即当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具有积极进步意义的前期阶段时,中国近代报刊也处于上升时期”;二是在理解“中国近代报刊”时,把“中国(人)”作为创办者主体,而从客观历史来看应把“中国(人)”做作为地域性主体,这样就不会割断报业发展流程中的历史联系,毕竟“中国近代报刊”与“近代中国报刊”的内涵不同,如果是后者,则倪、吴观点姑且可以自圆其说,但这样会有悖报业历史发展事实;三是在外国传教士创办报刊过程中,其报纸形式和内容逐渐趋向中国化,且有的报纸吸收中国报人参与合作,如王韬在英国人麦都思主持的墨海书馆从事十三年,为他后来办报提供了借鉴。有的报刊后来被中国人接手主持,如史量才接办《申报》。因此,按照方汉奇先生的观点,把中国近代报刊产生时间界定为1815年传教士创办第一批中文报刊开始,既符合报业发展的历史,也便于问题的讨论。


  渗透与移植——近代西方报业的东渐


  关于中国近代报刊产生和发展的背景,通过考察其历史,归纳起来有两大方面:一是内因。一方面由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与发展,为报业提供了物质条件。另一方面,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特别是鸦片战争前后,人们渴求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这促进各种报刊不断涌现;二是外因。主要因素是西方报业产业的发展和文化扩张,促使西学东渐,本文主要从后者即以国际传播为背景进行历史性考察与分析。中国近代的报刊业源于鸦片战争前西方传教士的传教活动,传教士在南洋和东南沿海一带共办有6家中文报刊11家外文报刊。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传教士创办的中外文报刊近170种,约占同期中国报刊总数的95%。正是这些报刊在内容编辑、印刷、发行等方面都带动了中国近代民族报刊的诞生。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前实行严厉的闭关锁国政策和禁教政策,外国传教士及其所创办的报刊大都只能在南洋一带出版,然后寻找机会传入大陆。由于这些报刊的创办者们很多来自工业生产比较发达、科学技术比较先进、报业体系日益完善和发达的西方国家,他们在采编印发等业务和技能上比中国京报和官报具有明显的现代性。19世纪以来,随着西方传教士的东进,中国近代报刊应运而生。外报传入中国后,一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引进“西学”,自办报刊。从传教士在1815年8月办第一张中文报纸《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起,“无论是外国人办的,还是中国人办的报纸,均多少不等地承担起了推动中国卷入文化全球化潮流的使命,只不过这些报纸因办报人的不同而各自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同罢了,但最终殊途同归,缓慢地汇成向文化全球化潮流推聚的合力。”[4] 但中国近代报纸的发展,不管是它的宣传效应,还是它的产业模式,无不深深打上西方传播观念或媒介资本运营理念的烙印。


  一是理论层面:西方传媒文化与意识的渗透。鸦片战争前,传教士报刊重点集中在沿海,而且主要是以中国话语阐述西方基督教义和文化观念。鸦片战争后,他们的办报活动向内地深入,上海成为近代报业的中心。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以教会或传教士个人名义创办的中外文报刊多达170种,约占同时期我国报刊总数的95%,几乎垄断了我国的新闻事业。这时期外国人创办的中文报刊主要有:《遐迩贯珍》《六合丛谈》《中外新报》《中国教会新报》《中西闻见录》《益闻录》等,这类刊物一方面传播了在当时还不失为进步的新学问,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对中国内政的干涉。在这些刊物中,尤其以《万国公报》影响最大,它于1868年9月5日创刊于上海,长期担任主笔的是林乐知和李提摩太。该刊采取了将基督教教义、西方文化和中外时政融于一体的宣传策略,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动荡的局势中合法干预中国的内政,并且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渗透。正如近代新闻学者戈公振在论述外报对中国外交方面所起的作用时说:“初外报对于中国,尚知尊重,不敢妄加评论。及经几度战事,窘象毕露,言论乃肆无忌惮。挑衅饰非,淆乱听闻,无恶不作矣。”[5] 在外报的刺激和影响下,一些接触西方文化的知识分子开始在航运发达的香港创办近代中文报刊。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王韬于1874年1月5日创办的《循环日报》,而这也得益于王韬在欧洲濡染了西方政治、科学、文化以及先进的传播观念,同时形成了他的独特的办报思想和经营理念。如王韬在他的第一篇公开谈论现代报纸的文章《论日报渐行于中土》中,对《泰晤士报》政治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英国之泰晤士,人仰之几如泰山北斗,国家有大事,皆视其所言以为准则,盖主笔之所持衡,人心之所趋向也。”对此,激进的梁启超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怀才抱德之士,有昨为主笔而今作执政者;亦有朝罢枢府而夕进报馆者。其主张国事,每与政府通声气,如俄土之争战,德奥意之联盟,五洲之人,莫不仰首企足以观泰晤士之议论”(见《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不过,综观两人观点,他们过分夸大了《泰晤士报》的政治作用。西方人鄙视政治与新闻业结盟,国人却趋之若骛。


  尽管如此,但中西传播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促进了中国新闻学的创立和发展,这同时也归功于新闻学的创立者们,他们对西方现代新闻学的学习与传播尽了很大努力。如我国第一位在西方学习过新闻学的留学生徐宝璜,曾在日本新闻学会听过课的任白涛、邵飘萍,以及当时虽没有出国却是中国全面掌握世界新闻学研究现状的戈公振。他们当中的邵飘萍和戈公振分别是著名的北京《京报》和上海《时报》的主编,在新闻从业过程中,实现了西方新闻学基本理论与中国当时最高水平的新闻实践相结合,构建了有特色的近代中国新闻学,融会了英、德、日、中四大语种著作提供的各种观念、经验和研究方法。其中,戈公振所著的《中国报学史》表现尤为典型,这本书的绪论部分,实际上是新闻理论,虽然只有一万多字,提及的英文、德文和日文参考书籍和文献达二十二种。而整个绪论的思维结构和论证方式,基本上是中国文论的传统模式。可以看出,创立时期的中国新闻学处于世界新闻学研究的比较前沿的地位。正如熟悉英文新闻学著作的徐宝璜在《新闻学》自序里所说:“本书所言,取材于西籍者不少,然西籍中亦无完善之书,或为历史之记述,或为一方之研究。至能令人读之而窥全豹者,尚未一见也。……自信所言,颇多为西方学者所未言及者。”后来,蔡元培为徐宝璜书序中对中国新闻学地位作了准确的评价,他说:“我国新闻之发起(昔之邸报与新闻性质不同),不过数十年,至今而始有新闻学之端倪,未为晚也。”[6] 所有这些传播意识和理论,对中国近代报刊实践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是实业层面:西方媒介资本和经营理念的移植。中国近代报刊主要包括宗教性报刊、政论性报刊、商业性报刊、专业性报刊、娱乐性报刊等几类,但真正代表中国报纸产业的要数外国人创办的以赢利为目的的综合性商业大报,当时全国商业中心——上海也成为大报竞争的中心。


  1872年4月30日,由英国人美查等人集资创办《申报》,打破了于1861年11月创刊的《上海新报》独家经营的格局。美查以商人的眼光来看待他所从事的报业,从报纸的内容、发行和价格三方面与《上海新报》展开竞争。美查认为,“这报是给华人看的,文字应从华人方面着想。”因此在内容上尽量适合中国读者口味,并且从创刊起就确立了“新闻、评论、文艺(副刊)和广告”的办报模式。大幅度降低报价,积极拓宽发行渠道。所以,对手《上海新报》不得不于1872年12月30日自动停刊。《申报》成为上海独家经营的中文报纸。此前创办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被誉为“上海中文报纸的第一颗新星”,但是该报的主编都是传教士,报纸的宗教气息很浓,不能适应商业发展需要。《申报》一创刊就呈现出近代报纸比较完备的形态,有消息、广告、京报全录、副刊、经济新闻、社会新闻、言论等体裁。在报道方式上值得借鉴,如在报道重大社会新闻时,经常采用连续报道或集中报道的方法。最为典型的是关于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的报道。此案发生于1873年浙江余杭县,当时《申报》在杭州有一个分销处,杨案发生5个月后,《申报》在1874年1月16日首先刊登了题目为《记禹航生因奸谋命事细情》的报道,把杨乃武名字写成“禹航生”并报道他如何风流放荡而导致犯罪。4月18日又登载了《记禹航生略》一文,报道了该案县审时已判二人死罪,杨姐不服判决,上京控告,因病半途而折回,以及该案在省中复审的全过程。此后一段时期,陆续发表了关于杨案的报道,直到1877年4月《刑部审余杭案》为止,连续报道达四年之久,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也提高了《申报》的知名度和发行量。在1899年11月4日,美国人福开森买下了由英国人丹福士于1893年创办的《新闻报》,由汪汉溪担任总经理,从此,上海报业又是两军对峙——《申报》与《新闻报》。《新闻报》的竞争手段有三:(1)迅速介绍商情,以经济新闻为重点;(2)运用东借西还的资金周转方式,不断添置新式印刷设备;(3)不惜巨资,建立无线电收报台,直接收听外国电讯,赢得新闻出版时间。到1929年,两大报业并驾齐驱。


  “外报的畸形繁荣,是外国资本输入的一种表现。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旨在攫取巨大利润,并往往与西方文化渗透并进而互为表里。”[7] 民族资产阶级报刊是中国近代报刊的主流,主要有两类:一是商业报刊,它晚于传教士创办的宗教文化报刊,大多是脱胎于外国人创办的报刊,但比较注重经营管理;另一类是资产阶级政党报刊。从文化底蕴上看,西方宗教文化无法与具有深厚传统的中国文化匹敌,所以随着历史的推移,这些外国人办的商业报纸逐渐转移到中国民族资本手中。在中国创办中文报纸的外国资本,为了沟通语言、迎合习俗、拓展业务,他们纷纷雇佣中国人参与报业采编出版等业务。后来华人资本的壮大以及其从业经验的丰富,逐步控股外国报业资本,《申报》的发展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申报》和《新闻报》作为英、美报纸,主要是为帝国主义在华的经济活动提供讲坛,为推销他们的商品做广告宣传。但是,他们以赢利竞争为动力在新闻业务和生产工具的不断变革,他们的报业资本以及先进经营理念的渗入,对后来中国本土报业的发展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如1874年创办的《循环日报》,在版式上基本仿效外国中文报纸,广告占报纸版面3/4左右。同时,它以印刷业为依托,进行各种文化事业经营,例如在1880年11月24日《循环日报》上所刊的“中华印务局告白”称:“启者:本局设在港中环百步梯,除发行《循环日报》外,兼印售月份牌、黄遵宪《日本杂事诗》、王韬《蘅华馆诗集》,代售《米利坚志》、《法兰西志》等书籍。”又如《时务报》本是一家政论性很强的报刊,但又兼顾新闻性和娱乐性,以此吸引读者。尤其是时务报馆除定期出报外,还推行许多新式文化事业和实业活动,凸现报纸的综合社会功能。如出版中外时务书籍,代售书报,协办学堂,兼办实业等等。它作为一份绅士办的报纸,完全自筹资金,经营上自负盈亏。尽管没有像《申报》《新闻报》那样走企业化大报的道路,但其运作尤其是它的销售发行具有明显的产业特色,《时务报》的发行主要是通过报馆在各地建立的代售点,18个省内达138处,就连日本和新加坡也设有海外销售点。当然,在这一阶段,商业报纸的运作开始采用企业化模式,但还没有形成报业集团。而到了在20世纪30年代,著名报人成舍我考察西方报业集团,回国后在中国搞报业托拉斯,成立新闻公司,目标是办成包括十家大报以及通讯社、新闻研究中心、定期新闻研究刊物、新闻画报等的报业集团。这是中国现代新闻史上有意识、有组织地组建报业集团的萌芽,也是西方报业经营理念东渐的结果。


  三是技术层面:西方报业印刷技术的引进。这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印刷术的传入。首先以铅活字印刷术为首的近代印刷术在西方国家出现,并且逐渐传入中国。1807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奉到达中国,随即展开了广泛的翻译、出版活动。从1815年起,澳门东印度公司印刷所陆续出版了马礼逊编写的中、英文大型工具书《中国语文词典》,这部书是含有中英文两种文字的工具书,如用中国传统的雕刻版,则大量细小的英文字无法雕刻,从当时的技术工艺来看,雕版既无法与铅活字拼接,也不能采用机械印刷。因此,要出版这部书只有采用中文铅活字排印。为此,澳门东印度公司印刷所制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一批中文铅活字。当时还没有发明中文字模,无法大批量生产中文铅字,于是采用古老的办法,用刀在一枚枚的铅合金上刻制。这样一项浩繁的工作,决非一人或几人能完成,于是雇佣大量中国人参与其事,包括刻制、排字、审稿、校对、印刷等,才得以顺利完成。1815年,传教士米怜奉马礼逊之命带领中国刻工梁发在马六甲建立了印刷所,这个印刷所早期使用雕版刷印,他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就是采用雕版刷印。19世纪初,西方近代印刷术与印刷油墨同时传入中国。到1913年,国人自办的第一家专业油墨制造厂上海中国油墨厂成为我国制造现代印刷油墨的开端,产品分为印书油墨和印报油墨,印刷上海《申报》、《时事新报》、北京《国民公报》、《大国民报》等。另外,通过西方传教士,石印术也传入中国,1833年广州出版了石印中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继之有石印中文月刊《各国消息》的出版。1874年,石印技术传入上海,最有代表性的是1876年点石斋石印书局成立。


  第二,印刷设备的引进。由于动力的采用、卷筒纸轮转铅印机以及自动铸排机等的发明使用,近代印刷术在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百余年时间里进入了成熟阶段。19世纪欧洲主要国家及美国已建立起近代工业体系,动力、冶金、机械、化学、造纸等工业的发展,为印刷技术的进步提供了有利条件,在这一进程中,印刷生产摆脱了传统的手工业模式,实现了工业化生产,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到19世纪70年代,上海、广州、天津、汉口等地的出版社(商)的印刷设备一直来自外国。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上海申报馆购置欧式手摇轮转机,每小时可印几百份报纸。1906年,由英国人发明的电气马达作动力的单滚筒机进入中国,开始新闻纸两面印刷。1912年申报馆购置双轮转机,每小时可印2000张。1916年,申报馆购置法式滚筒纸印刷机,每小时可印8000张。1925年上海时报馆购置德国的彩色滚筒印刷机,是当时先进的凸版印刷机械。在中日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印刷机械开始作为民族工业出现,如1895年上海李涌昌机器厂创建,至1912年先后又有6家规模大体相似的印刷机械厂建立,这些印刷机械厂以维修为主,兼生产一些小型印刷设备。印刷术及设备的引进,积极推动了中国近代报业的发展。

老舍简介 关于老舍的故事有哪些
提示:

老舍简介 关于老舍的故事有哪些

老舍人物简介: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男,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_青、鸿来、非我等。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有关老舍的故事: 1、催稿趣事 抗战期间,北新书局出版的《青年界》,曾向作家老舍催过稿。 老舍在寄稿的同时,幽默地寄去了一封带戏曲味的答催稿信:元帅发来紧急令:内无粮草外无兵!小将提枪上了马,《青年界》上走一程,吠!马来!参见元帅。带来多少人马?来个字!还都是老弱残兵!后帐休息!得令!正是:旌旗明明,杀气满山头! 2、改稿奴才 作家楼适夷有次去看望老舍。“最近写些什么?”楼适夷问道。满族出身的老舍笑着说:“我正在当‘奴才’,给我们的‘皇帝’润色稿子呢!”一阵大笑,方知老舍正接受一项新任务——为末代皇帝溥仪修改他的自传《我的前半生》。 3、献丑作诗 一次老舍家里来了许多青年人,请教怎样写诗。老舍说:“我不会写诗,只是瞎凑而已。”有人提议,请老舍当场“瞎凑”一首。“大雨洗星海,长虹万籁天;冰莹成舍我,碧野林风眠。”老舍随口吟了这首别致的五言绝句。 寥寥20字把8位人们熟悉并称道的文艺家的名字,“瞎凑”在一起,形象鲜明,意境开阔,余味无穷。青年们听了,无不赞叹叫绝。 诗中提到的大雨即孙大雨,现代诗人、文学翻译家。洗星海即冼星海,人民音乐家。高长虹是现代名人。万籁天是戏剧、电影工作者。冰莹即谢冰莹,现代女作家,湖南人。成舍我曾任重庆《新蜀报》总编辑。碧野是当代作家。林风眠是画家。 4、到济南站接黑衫女 1933年秋,周铭洗任青岛圣功中学校长后,有事要去济南,因人生地不熟,许地山便打电报给在齐鲁大学任教的老舍请求迎接。 据老舍《敬悼许地山先生》一文中写到周铭洗。“你记得给我打电报,叫我到济南车站去接周校长吗?多么有趣的电报啊!知道我不认识她,所以你教她穿了黑色旗袍,而电文是:‘×日×时到站接黑衫女!’当我和妻接到黑衫女的时候,我们都笑得闭不上口啊”。 就这样,由于许地山的关系,周铭洗与老舍及其夫人胡_青相识于济南,后来成为终身挚友。

老舍简介 关于老舍的故事有哪些
提示:

老舍简介 关于老舍的故事有哪些

老舍人物简介: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男,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有关老舍的故事: 1、催稿趣事 抗战期间,北新书局出版的《青年界》,曾向作家老舍催过稿。 老舍在寄稿的同时,幽默地寄去了一封带戏曲味的答催稿信:元帅发来紧急令:内无粮草外无兵!小将提枪上了马,《青年界》上走一程,吠!马来!参见元帅。带来多少人马?来个字!还都是老弱残兵!后帐休息!得令!正是:旌旗明明,杀气满山头! 2、改稿奴才 作家楼适夷有次去看望老舍。“最近写些什么?”楼适夷问道。满族出身的老舍笑着说:“我正在当‘奴才’,给我们的‘皇帝’润色稿子呢!”一阵大笑,方知老舍正接受一项新任务——为末代皇帝溥仪修改他的自传《我的前半生》。 3、献丑作诗 一次老舍家里来了许多青年人,请教怎样写诗。老舍说:“我不会写诗,只是瞎凑而已。”有人提议,请老舍当场“瞎凑”一首。“大雨洗星海,长虹万籁天;冰莹成舍我,碧野林风眠。”老舍随口吟了这首别致的五言绝句。 寥寥20字把8位人们熟悉并称道的文艺家的名字,“瞎凑”在一起,形象鲜明,意境开阔,余味无穷。青年们听了,无不赞叹叫绝。 诗中提到的大雨即孙大雨,现代诗人、文学翻译家。洗星海即冼星海,人民音乐家。高长虹是现代名人。万籁天是戏剧、电影工作者。冰莹即谢冰莹,现代女作家,湖南人。成舍我曾任重庆《新蜀报》总编辑。碧野是当代作家。林风眠是画家。 4、到济南站接黑衫女 1933年秋,周铭洗任青岛圣功中学校长后,有事要去济南,因人生地不熟,许地山便打电报给在齐鲁大学任教的老舍请求迎接。 据老舍《敬悼许地山先生》一文中写到周铭洗。“你记得给我打电报,叫我到济南车站去接周校长吗?多么有趣的电报啊!知道我不认识她,所以你教她穿了黑色旗袍,而电文是:‘×日×时到站接黑衫女!’当我和妻接到黑衫女的时候,我们都笑得闭不上口啊”。 就这样,由于许地山的关系,周铭洗与老舍及其夫人胡絜青相识于济南,后来成为终身挚友。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right.htm